附解:病缘是伤寒为本,至于用大黄、芒硝、石膏之药,全不见伤寒面目,学者至此,每多茫然莫解,由其不知化机与六经所主耳。若饮食过伤,脾不及化,则余气留滞而结聚于此,其根正在胁间。
当是之时,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。三阳者,即六腑也。
并于心者,火之气也。 卫气之所发,必开其腠理,邪气之所合,则其府也。
人定在亥,而土病于冬者畏之,寒水反能侮土也,晏食在巳,而脾病于夏者畏之,以戊巳王乡而合邪为患也。 然阳在午则为昼而日丽中天,着有象之神明,离之阳在外也;阳在子则为夜而火伏水中,化无形之元气,坎之阳在内也。
若因于水,则有水处肿,无水处不肿,此为可辨,然有水则皮泽而薄,无水则皮浓。脾脉络胃,上膈挟咽,故病至则善呕,然必待其呕已病衰,方可取之。
肿胀一症,五脏六腑无不有之。少阳病则为耳聋,厥阴病则为囊缩而厥。